冻疮
收藏什么是小儿冻疮
小儿冻疮是怎么形成的
小儿冻疮的治疗方法
冻疮发生后如何护理
冻疮对宝宝的身体有哪些危害
怎样预防冻疮
冻疮是小孩冬季或早春季节最容易发生的一种病。由于寒冷刺激体表血管,使其收缩,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发生淤血,组织缺氧,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即为冻疮。
一般情况下冻疮分3级:
一级冻疮:是最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热、痒、灼痛,愈后不留瘢痕。
二级冻疮:可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还会伴有水泡,水泡破溃后可见浅红色液体甚至流脓,并伴有皮肤敏感度下降。
三级冻疮:冻疮部位呈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
宝宝颜面、双手部位的血管异常丰富。当温度低于10℃时,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血液回流不畅,血管中的液体渗入到组织间隙形成局部水肿,导致小儿冻疮的发生。
至于有些小儿冻疮年年发作,原因在于这些孩子的皮肤表面温度低于常人,肢端微循环比常人差,而且他们的血液中冷球蛋白含量较高,一旦遇到寒冷刺激便迅速发生凝结,从而加重末梢循环障碍。
一般来讲,冻疮好发于手背、手指、耳垂、耳廓、趾背、足跟等暴露部位。病变开始为暗红色边界不太清楚的局限性充血性斑块,并伴有肿胀、疼痛、发痒等,有时还会有发麻或烧灼样感觉,遇热更为明显。如果病变未能得到及时控制,斑块颜色会由暗红逐渐变成暗紫,严重者还会出现水疱、溃疡,这时疼痛就更加明显了。为了使孩子不发生冻疮,最重要的是积极预防。
宝宝患了冻疮要及时治疗,没有破溃时在红肿疼痛处涂抹冻疮软膏或VE软膏,也可请中医开一些草药煎洗。
当有水泡和水泡破溃形成溃疡面时最好请医生处理,以免处理不当加重病变而使合并症发生。
如何宝宝患过冻疮了,父母更须特别注意照顾到他(她)的日常起居方面易致冻疮产生的地方,尽量预防冻疮的发生,如果还未曾患过,也别大意了,宝宝娇嫩的皮肤在方方面面都须引起注意。
此外,偏方也会有效预防和治疗宝宝冻伤,不妨一试:
①夏季里,把大蒜捣烂成泥,晒热后,经常搽患过冻疮的部位,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②用紫外线照射曾经被冻伤的部位,每隔10天1次,每次半小时。
③用茄子干煎汤浸泡容易发生冻疮的部位,经过多次浸洗也可达到防止冻疮发生及复发的作用。
如果冻疮已发生,应及时处理。早期冻疮可用热水复温法,即将患处浸入38~42℃的热水中,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使受冻部位温度尽快恢复到正常皮肤的温度,以皮肤出现红色为宜,不便浸泡的部位可局部热敷。还可用1%、2%碘酒、松节油及冻疮膏等外涂。得了冻疮不要用热水烫,也不要用火烤。没破溃的冻疮白天可用冻疮膏或喜辽妥软膏外涂,每日l~2次;晚间使用中药(桂枝、红花、附子、荆芥、紫苏叶、干姜各20克加水3000毫升,煮沸后放至温热时)药液浸洗和药渣揉搓冻伤部位15分钟,每晚一次,连续使用2周为一个疗程,对反复复发的冻疮有良效,本法可以在初冬冻疮首次复发时开始使用,配合日常生活的保暖、饮食、运动、药物(如烟酸)调理,多数轻度的冻疮可以在1~2年内彻底治愈而不再复发。
如果冻疮已破溃,用双氧水洗净后,处敷抗菌素软膏,如四环素、新霉素、鱼石脂软膏等,均可起到治疗冻疮的作用。冻疮己破溃的应去医院求治,对于反复不愈的冻疮同时伴有关节疼痛等症状时提示可能有其他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雷诺氏病等的可能,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冻疮在初起时往往不被察觉,待手脚感到刺痒、灼痛时,轻微冻疮即已形成了。这时如能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局部保暖,还能使冻疮逐渐好转,如果防冻保暖不及时,冻疮还会加重。紧接着,局部皮肤变成紫红色,红肿而且有硬结。当感觉刺痒、灼痛、胀痛时,就不易治疗了。继续下去便会形成水疱或溃烂,表面有渗出液,并往往伴有感染发炎。在寒冷潮湿的情况下,人体局部组织的温度在 0~10℃时,就能发生冻疮,轻微冻伤病理改变主要在表皮或真皮,严重冻疮还可伤及肌肉或骨骼,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由于小儿冻疮的发生与寒冷和潮湿关系密切,因此小孩日常生活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保暖。严冬季节,皮肤暴露处要多加保护,出门时应戴口罩、手套、防风耳罩等。另外,可在皮肤上涂些油脂以减少热量散失。
2、保持衣服、鞋袜干燥,要穿吸汗的袜子,同时还应注意鞋袜的大小要松紧适宜,不要过紧、过小,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适当增加小孩的户外活动,在可能的情况下,每天给小孩做局部(好发冻疮之处)皮肤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冻疮的发生。也可以让小孩自己多做一些抓拳的动作,能让末梢血液循环好一点。
此外,当小孩从户外回到户内时,不要立即烤火或用热水浸泡肢体,而应让肢体自然复温。家长平时应给小孩多吃一些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这样能增强暴露部位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有利于预防小儿冻疮的发生。
相关知识点
先天性足畸形 | 说话结巴怎么办 | 口吃的原因 | 牙颌畸形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童肥胖 | 小儿暑热症 | 脑血管畸形的治疗 | 口吃矫正 | 先天无脑畸形症 | 动静脉畸形 | 输卵管畸形 | 先天性小耳畸形 | 神经管畸形 | 小头畸形 | 牙齿畸形 | 疱疹性咽峡炎 | 小儿包茎 | 小儿麻痹症 | 过敏性皮炎 | 角膜炎 | 学习障碍 | 多动症的症状 | 儿童支原体感染 | 儿科常见病 | 流行性感冒 | 儿童中暑 | 鸡眼 | 急性荨麻疹 | 鸡胸 | 脑瘫 | 支气管哮喘 | 淋巴炎的症状 | 儿童甲流 | 癫痫 | 割包皮 | 小儿过敏性湿疹 | 鬼脸综合征 | 肺炎 | 小儿低血糖症 | 消化不良 | 节后综合症 | 侏儒症 | 过敏 | 小儿腹泻 | 肛裂 | 儿童花粉过敏 | 儿童手淫 | 恶心 | 沙眼 | 厌食症 | 智障儿童的表现 | 寄生虫病 | 甲亢 | 肥胖 | 小儿多动症怎么办 | 小儿地中海贫血如何预防 | 斗鸡眼 | 结核病 | 湿毒 | 扁平足 | 儿童口臭 | 寄生虫的防治 | 治疗口吃最好的方法 | 小儿遗尿 | 结缔组织病 | 性早熟 | 猫抓病 | 铅中毒 | 白血病 | 儿童流鼻血 | 哮喘病 | 脂肪瘤 | 狂犬病 | 小儿地中海贫血 | 糖尿病 | 肾炎 | 气胸 | 小儿鼻窦炎 | 幼儿单纯性肥胖 | 麻疹 | 感统失调 | 寻常疣 | 大三阳 | 针眼 | 花斑癣 | 慢性荨麻疹 | 肠胃炎 | 小儿支原体肺炎 | 小儿疝气 | 宝宝鼻炎 | 药物热 | 贫血 | 扁桃腺肥大 | 1型糖尿病 | 儿童口吃 | 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 脑膜炎后遗症 | 病毒性脑炎后遗症 | 弱智 | 预防牙病 | 宝宝手脚冰凉 | 儿童弱视 | 体温35.5正常吗 | 失语症 | 小儿风湿热 | 小儿急性胰腺炎 | 小儿消化性溃疡 | 儿童鼻息肉 | 过敏性唇炎 | 儿童过敏性鼻炎 | 蛛网膜囊肿是什么 | 罕见病 | 戈谢病 | 苯酮尿症 | 小儿气胸 | 小儿腮腺炎 | 小儿铅中毒 | 儿童营养不良 | 小儿过敏性紫癜 | 儿童遗尿 | 儿童成长痛 | 儿童过敏源检测
相关文章
相关专家解答
邓列华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皮肤科 主任医师
相关网友问答
相关词条712
儿童营养食谱 | 吃什么对眼睛好 | 怎样才能长高 | 儿童换牙顺序图 | 手足口病 | 水痘 | 诺如病毒 |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 | 脂肪瘤的危害 | 腮腺炎传染吗 | 中耳炎 | 猩红热 | 扁平足 | 鸡眼 | 麦粒肿 | 甲沟炎 | 学前教育 | 孩子上幼儿园哭怎么办 |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 小学入学年龄 | 水痘的症状和治疗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 近视眼怎么恢复 | 弱视 | 四岁宝宝身高体重 | 正确的刷牙方法 | 儿童牙齿矫正 | 小儿地中海贫血 | 儿童骨骼发育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儿童口臭 | 龋齿 | 红眼病 | 疝气 | 小儿鸡胸 | 自闭症 | 肛裂 | 针眼 | 包茎 | 抽动症 | 脑瘫 | 记忆力 | 儿童心理学 | 口吃 | 儿童保险 | 感统失调 | 吃什么能长高 | 长高方法 谜语 | 学钢琴的最佳年龄 | 智力发育 | 幼儿简笔画 | 儿童笑话 | 儿童音乐 |查询引导
联系编辑:吴佳子
联系邮箱: wujiazi#pcbaby.com.cn (#改为@)
联系电话:020-38178288-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