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回老家=丑到低谷?到底谁来背锅!
眼瞅着一个个周末“咻——”一声就划走了,打工人表示两天假实在是让人意犹未尽!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蹲守春节假期,属实是一整个期待的大动作了!
但是回想起来,每次放长假回家,酱酱的脸蛋子都会发生一些或好或坏的改变:有时候,在外地蜂拥而起的痘痘大军,一回家就销声匿迹;有时候,同样一支洗面奶,在外地用刚刚好,在家里用就紧绷到咧不开嘴。
相信不少宝贝和我有着这样相似的经历,仿佛是换一座城市就能喜提一张新脸,好像开盲盒一般,开到“好脸”当然是好事,但开到“坏脸”可就要芭比Q了!
而导致皮肤发生变化的“元凶”,莫过于地理位置的变动、气候环境的变动、饮食结构的变动这三点,与所谓的“地域护肤”息息相关。
地域护肤,简单来说就是分地域来安排护肤步骤。之所以强调这个理念,是因为我们的肤质状况向来不是一个定数,它会随着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动而改变。
打个比方说,趁着大冬天把油皮的酱酱“扔”到东北,因为皮肤周围气温骤降,皮脂腺的活跃度大幅下降,皮肤油脂分泌减少。在这样寒冷干燥的环境待久了,油皮的我便会缓慢踏入干皮的行列,那么原先为油皮准备的一套护肤思路就要切换到干皮模式了,这个切换的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地域护肤的概念。
在咱疆域辽阔的大祖国内,“地域护肤”就被体现地淋漓尽致。今天,酱酱将根据我国的七大地理分区带大家逐一游历,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并从中抽丝剥茧,分析出专属于那个地区的护肤思路~话不多说,让我们正式开启今天的游历之旅!
今天的第一站是由黑龙江、吉林、辽宁组成的东北地区,一看到东北两个字,酱酱仿佛一下子就感受到那股“嗖嗖”的寒意。当然,除了影响当地人皮脂腺活跃程度的寒冷因素,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地域肤质特性~
除了部分沿海城市,东北三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内陆,在群山“怀抱”之中,很难受到海洋水汽的润泽,导致年降水量自东到西由1000MM降至300MM以下,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再加上室内供暖系统的“快速烘干模式”,干上加干,很容易就打造出地域性的干性肤质。
并且,肌肤长年累月地暴露在这种室内外温差巨大的环境里,热胀冷缩可能会导致肌肤的毛细血管破裂,皮肤更容易发红、敏感,动不动就喜提“红鼻头”+“大红脸”套餐。
从气候环境来看,东北三省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漫长且严寒,冬眠的小动物可能一不小心就睡了5个月(打工人发出渴望的声音)。冬季平均气温可达-20℃,被这样的东北风“呼呼”地吹上几个月,皮肤直接干到“裂开”!所以说,在东北,补水保湿是顶顶重要的一件事!
东北地区牢牢占据着大祖国的北地,最高纬度达北纬53°33.5′。我们可以在最北端的漠河镇隔着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与战斗民族友好打招呼~
当然了,受黄赤交角的影响,纬度高会直接导致日照时间“超长待机”,对东北人民的防晒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般来说,一款防晒的SPF值越高,就代表着它有着越长时间的防护力,所以,东北人民在选择防晒产品时可以重点关注一下SPF值,尽量选择数字大的,PA值选择30的就够啦,最后别忘了定时补涂哦!
东北地区的冬天总是很漫长,应季的蔬菜种类并不多,所以,机智的东北人民挖出地窖,在入冬前储存大量的蔬菜,或者将蔬菜做成可长时间保存的酱菜,确保漫长寒冬中对蔬菜的需求。酱菜大多辅以盐、辣椒来延长“保质期”,口味也会更好。只是“重口之下”,皮脂腺的正常工作节奏被打乱,出个油、冒个痘也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寒冷的冬天也让东北人民对热量的需求极高,所以会更偏爱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高热量产品,其中“肉肉”就占了很大比重,“一天三顿小烧烤”可不是说说而已哦~
但是,在这样偏油腻的饮食习惯影响下,皮肤出油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日常护肤中要尤其注意控油这一步。
根据这些地域护肤需求,东北的宝贝们可以尝试一下以下这些产品,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哦~
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和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在这块土地上,既孕育出了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广阔草原,又锻造出现代化的摩登都市,在华北地区的疆域上碰撞出别样的精彩。
处在华北地区东部的辽东半岛,就像抱宝贝一样拥着渤海。渤海自然也会回报这份爱意,挥洒来自海洋的润泽水汽,使得辽东半岛的年降水量最高可达1600MM,成为北方沿海城市人们皮肤干净、透亮的秘诀之一。
将视线缓慢向西移动,映入眼帘的是耸立的冀北山地和太行山脉,平均海拔超过1200M,直接将海洋水汽拦腰截断。到内蒙古平原时,年降水量已不足400MM,直接升级成半干旱地区。在这里,不仅人体要多喝水来维持健康,肌肤也要“多喝水”来维持美貌~
在平坦的内蒙古平原上,来自西北的大风畅通无阻。再加上连年的干旱和过度畜牧,植被稀疏,沙石裸露,冷冽的西北风便裹挟着风沙由内蒙古平原向东侵袭,造成华北平原大面积的沙尘暴灾害。
此外,在华北地区肆虐多年的雾霾也会偶尔露个面,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日常“爆表”。即使戴上口罩,皮肤也会多多少少被污染物“骚扰。角质层被反复摩擦,表示有点顶不住!向美女子们的清洁、维稳工作发起挑战!
华北地区是小麦的主产区,在这里,华北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小麦转化成各式各样的面食,烙饼、窝窝头、抻面、刀削面的花样比比皆是。搭配着带有地区特色的各式小咸菜,与淡口面食相得益彰,印证出华北地区偏咸口的饮食习惯。
然而,摄取过多盐分对皮肤来说可不是个好事,过量的盐分会破坏人体的电解质平衡和水油平衡。前者使得血管内和周围组织之间形成压差,化为令人头大的各式“水肿”;后者则会加快皮肤水分流失,破坏肌肤内的水油平衡。所以,为了稀释人体中的盐分含量,多喝水、多补水是十分必要滴~
除此之外,华北地区水果、蔬菜的产量远不及南方,多多少少影响了华北人民对水果蔬菜的摄取量。皮肤缺少瓜果中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陪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脸蛋的水润度和细腻度不足。为了缓解这些问题,补水保湿被再次提上日程~
除了上述影响肤质的因素,大都市的人们还有着一些共同的肤质“天敌”——长期熬夜和工作压力,这“两大巨头”对皮肤的伤害可太大了!熬夜会让我们的内分泌紊乱,痘痘、痤疮、黑眼圈都找上门来;长期面对电脑屏幕,蓝光侵袭会让皮肤暗沉、发黄等等后果。不仅影响颜值还都很难逆转,往往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进行修护的工作!
西北地区由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组成,少数民族在这里大量聚集,来这旅游的宝贝们可以尽情体验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但也要做好充分的护肤准备哦!
一提到西北地区,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干”,这波需要西北地区的地貌来背锅。西北地区身处内陆,离海洋那叫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再加上大兴安岭、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形成的“包围圈”,平均年降水量只有50MM,南方的一场大雨可能就不止这个数了。因此,这里形成了缺水少雨的干旱地貌,还有着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西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成片的沙土一望无垠。又因为植被稀疏,云层稀薄,没有遮蔽物,太阳明晃晃的直射进来,再明晃晃的反射出去,像极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紫外线直接怼在脸上,给肌肤带来了艰巨的防晒挑战。
并且,在云层稀薄、沙土的比热容较高的影响下,西北地区的昼夜温差极大,“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西北谚语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在这样温差大的环境下,皮肤往往更容易敏感“发脾气”。
与其他区域相比,西北的饮食显得尤为粗犷。西北地区少雨,所以主食是玉米和小麦等耐干旱的粗粮,搭配西北人民的奇思妙想,把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粗粮玩出花。再加上西北地区不适合蔬菜生长的地理环境,人们的饭桌上总是饭碗大而菜碟小,碳水化合物摄取足量,但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却跟不上节奏,肌肤更容易粗糙、暗沉。
西北地区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可以获取大量的肉食和奶制品。西北人民吃起肉来也是相当粗犷,简单烹饪后用各式调味料辅助,锁住肉食的原汁原味。孜然、辣椒面挥洒而下,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却会破坏肌肤的水油平衡。而奶制品中含有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提高了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含量,进一步促进皮肤油脂分泌,对油痘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好啦,地域护肤的游历之路就先到这,宝子们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呢?别着急,下期正在光速赶来哦,下周见~